月經是人們所熟知的生理現象,在月經周期中,女子的體溫是有高低變化的,常常是月經前半期體溫稍低,后半期體溫稍高,呼和浩特婦科醫院告訴你為什么?
性月經周期缺乏孕激素無上述規律性變化,體溫前后一致呈單相型。體溫變化的意義:
卵巢除排卵外,還分泌激素,主要為雌激素和孕激素。排卵前主要為卵子的生長、成熟,此時以分泌雌激素為主。排卵后的卵泡形成黃體,而黃體能產生兩種激素,即雌激素和孕激素,而孕激素能刺激體溫中樞,使體溫略為上升,正常婦女在排卵后體溫可升高0.3-0.5攝氏度。
體溫變化的意義:
1.雙相型體溫可作為排卵的重要指標,排卵時間在雙相體溫轉變前2—3天內,單相體溫可肯定無排卵及黃體形成。
2.一般認為體溫曲線高溫期不應少于12天,上升幅度不宜低于0.3-0.5攝氏度,否則即為黃體功能不足。
3.雙相型體溫高溫階段(黃體期)如超過16天以上,即有受孕可能,對于治療中的不孕癥患者是喜兆,對于有習慣性流產史者,此時應采取保護措施。
人們通過檢查基礎體溫可測出體溫的變化,方法是在較長時間睡眠6—15小時以上,醒來,尚未進行任何活動之前,由自己測得的體溫,起床后將所測體溫記錄于基礎體溫單上,逐日進行,畫成曲線。
正常曲線是排卵前稍低,排卵期最低;而排卵后由于孕激素的致熱作用,體溫高于卵泡期。因此正常曲線呈雙相型,無排卵性月經周期缺乏孕激素無上述規律性變化,體溫前后一致呈單相型。
上面的介紹讓我們知道了月經周期體溫變化,也可以看出,想要懷寶寶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,尤其是對于體質較差的女性來說,關注月經周期體溫變化對于自身懷孕會有很大的幫助,如果自己不會測量,也可以找專業人員指導測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