子宮肌瘤到底“切”還是“不切”?
子宮是女性身體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器官,雖然子宮肌瘤是良性腫瘤,但隨著子宮肌瘤的發病率的增加以及對人體的危害,那么子宮肌瘤到底該不該切呢?切與不切對身體又有哪些影響呢?
子宮肌瘤的癥狀有哪些?
子宮肌瘤有無癥狀及其輕重,主要決定于肌瘤的部位、大小數目以及并發癥。有的肌瘤生長緩慢、無癥狀,可以終生未被發現。近年由于B型超聲檢查的廣泛應用,不少患者是因常規查體,經B超檢查發現有子宮肌瘤,而其本人并無癥狀。多數患者是因有癥狀而來就醫。子宮肌瘤常見的癥狀有子宮出血、腹部腫塊、陰道溢液、壓迫癥狀等。常見癥狀如下:
1、如廁不給力
壓著前方的膀胱區,引起尿頻尿急;欺壓側邊的輸尿管同學,導致尿不出,憋在腎里形成積水;再靠到后方的腸道上去歇息一下,你就該抱怨便秘了;萬一它哪天一興奮,來個360°轉體,形成了扭轉,你就會感到肚子里一種突如其來的疼痛。
2、月經改變
是子宮肌癌最常見癥狀,可以表現為月經改變(即月經量增多、月經期延長或月經周期縮短)或持續性、不規則出血。在各類腫瘤中,最易發生陰道流血者為肌壁間肌瘤和黏膜下肌瘤,而漿膜下肌瘤較少有月經變化。
3、突如其來的“血崩”
60%~70%的子宮肌瘤是肌壁間肌瘤;10%~15%的子宮肌瘤是粘膜下肌瘤。這兩種瘤子生長速度過快,常會帶來“血崩”問題,常見的會出現不規則陰道出血;月經增多、月經期延長、月經過于頻繁等等現象。長時間不規律出血還會造成失血性貧血。
4、腹部包塊
多在子宮肌瘤長出盆腔后發現,在清晨空腹膀胱充盈時明顯,腫塊一般位于下腹正中,呈實性,可活動,形態不規則或有高低不平感,生長緩慢,以漿膜下肌瘤多見。
5、陰道分泌物增多
肌壁間肌瘤使宮腔面積增大,內膜腺體分泌增多,并伴有盆腔充血導致白帶增多;脫垂于陰道內的粘膜下肌瘤,其表面易感染、壞死,產生大量膿血性排液及腐肉樣組織排出,伴臭味。
6、腹痛、腹墜
漿膜下肌瘤扭轉時并發急腹痛,紅色變性時腹痛劇烈可伴發熱。黏膜下肌瘤刺激子宮收縮,可出現下腹墜脹、腰酸背痛,經期加重。
治療子宮肌瘤該不該切?
一般說來,如果平時沒啥感覺,是體檢才偶然發現了子宮肌瘤,而且體積不大(<5cm),可以繼續觀察。特別是接近絕經期的女性,可以考慮不處理,因為絕經后,激素分泌自然會降低。但是,在孕期或者產后,子宮肌瘤出現一種病變叫紅色樣變,常常發生在妊娠或產褥期,會引起劇烈腹痛、惡心、嘔吐、發熱等,肌瘤也會迅速增大。因為時間特殊,一般都是采取保守治療。
雖然子宮肌瘤性本善,但也會變。子宮肌瘤有一種肉瘤樣變,發病率雖然只有0.4%~0.8%,但這時的肌瘤已經完全喪失了本性,如爛魚肉般,需要嚴肅對待。很多人為了方便,習慣性會選擇切除子宮肌瘤,不過,即便把肌瘤切了,也可能還有些米粒大小的肌瘤沒完全剔除干凈,在激素的影響下,將來還是可能興風作浪,所以術后要定期復查。
點擊“閱讀原文”,更多婦科問題在線咨詢